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原文发表于【IT经理世界】杂志

最近这几年投资界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伴随着人工成本上升,中国制造将衰弱。如今廉价劳动力的盛宴行将结束,往后的中国制造该何去何从呢?有人说把工厂迁去越南,或者印尼,甚至是非洲,不管迁到哪,以后都和中国无关了。真是让人绝望啊?难道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廉价劳动力吗?如果制造业真的迁走了,往后咱们就只有玩房地产,金融等等虚拟经济的一条华山绝路了。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一篇报告让我意识到了自己显然是过虑了,事实远没有这么悲观。该联合会的数据指出:2013年,全球销售的工业机器人有20%是被中国买下,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的最大主顾。

 

2013年,中国购买了36560个工业机器人,比2012年的购买量上升了几乎60%。在2008--2013年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销售额的年均增速高达36%,中国已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增长最快的市场,用不了多少年就会把处在第二,第三位的日本和美国远远甩在身后。而且这个增长的空间十分巨大,因为中国制造业每万人只平均拥有23个工业机器人,而相比之下,韩国拥有396个。

 

想想看,机器人不会嫌工作条件艰苦单调,不会嫌待遇不好,不会跳楼,不会罢工,不会要求涨工资,有了这些任劳任怨的机器人,中国制造就不用搬家了。郭台铭早在2011年就声称要给富士康配备一百万台机器人。机器人的强势崛起给了被急速攀升的人工成本逼得走投无路的中国制造业指了一条新的生路。但问题是工业机器人可不便宜,不是一般的企业都用得起的。

 

一套新的机器人手臂,加上控制器和遥控装置,一般要花费5万到8万美元之间。如果再加上和特殊工序配套的配件,那么一整套下来,得花费10万到15万美元。屈指算来,郭台铭的百万机器人大军耗费的人民币可能在千亿元级别。所以能够从这股机器人革命中获得好处的都是一些高大上的制造企业,一般的中小型企业恐怕只能望机器人而兴叹了。机器人这种大手笔的资本投资,如果没有巨大的生产规模消化,短期内会极大的推高生产成本,非一般企业所能承受。

 

那么在中国都是什么样的企业在用机器人武装自己呢?根据管理咨询公司Solidiance的数据,在中国,机器人销售的增长主要是由大型的跨国制造企业推动的,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汽车制造业。中国的汽车制造业规模冠绝全球,中国的机器人市场有60%都是被该行业消化。

 

由此可见,机器人在汽车业之外的制造业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在传感器,水力学,机动性,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突破将有助于使机器人更加灵活,精准和自动化,能够在汽车业之外的制造领域得到获得更广泛的应用。除此以外,中国还需要性价比更高的机器人,因为在中国的机器人市场崛起之前,机器人主要是为发达国家量身订造的,因此价位偏高,中国的机器人市场需要符合中国国情的价格,这是中国本土机器人企业崛起的契机。

 

目前中国的机器人市场绝大部分被外国机器人公司垄断,尤其是日本的机器人公司。在中国销售的机器人有大概一半都是6个日本公司制造的,而中国本土最大的四家机器人公司加在一起只占了这个市场的区区5%。这是中国资本在机器人市场攻城掠地的大好机遇,特别是眼下正值中日关系越来越紧张之际。

 

现在除了中国,其他四个全球最大的机器人购买国无一例外是处于制造业产业链最高端的国家,他们分别是日本,美国,韩国,和德国。这四个国家目前占据全球机器人销售的50%。从中可以看出的一个趋势是,中国制造要想鸟枪换炮,勇攀全球经济食物链的高峰,就必须在机器人自动化方面走的更远。为什么是这样?细致说来是出于四大因素的考虑:1.提高能源效率和新型材料的适用范围和效果;2. 通过提高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来提升全球竞争率;3.多样化的消费者市场需要多样化的生产能力;4. 产品更新换代频率加快和产品种类的不断细分和繁多需要生产过程更加灵活的自动化。

 

除了以上四大因素之外,机器人自动化还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由富士康员工的跳楼事件可以看出,制造业的劳资矛盾越来越深化,已经极大地影响到了社会稳定,一方面员工要求提高待遇,一方面企业为了生存要求控制成本,斗下去的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如此一来,可以把那些危险,单调乏味和肮脏的中低薪工作交给机器人,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可以通过再培训再教育转向更加高端的岗位。

中国制造要涅槃重生,离不开机器人自动化,中国的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但缺乏符合中国国情的产品,这是中国制造的机会,更是中国资本的机会!兴许这也是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一条捷径。

 

Dropshots

话题:



0

推荐

吴裕彬

吴裕彬

389篇文章 2年前更新

别处为你解释趋势,在这里带你提前预见趋势。

文章